最近一段时间,全国各地都陷入了高温天气。防晒一时间成了热门的话题。这也正常,哪年夏天大家不关心防晒呢?
阳光中的紫外线可分为长波(UVA)、中波(UVB)和短波(UVC)三种。阳光穿越大气中的臭氧层时,UVB被大量吸收,UVC被全部吸收,因此在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中,大部分是UVA,UVB仅占约4%,不过后者却是危害皮肤健康的大敌。皮肤暴露于UVB中过长时间,会受急性紫外辐射效应的影响出现红斑,并伴有水肿、水疱、脱皮等症状。暴露次数过于频繁且时间比较久,会使皮肤产生色素沉着,甚至有罹患皮肤癌的可能。UVA的副作用也不可以小看。此前认为,它携带能量较低,但近来发现UVA的穿透能力相当强,作用深度可突破表皮直达真皮层,引起真皮胶原纤维变性,导致皮肤松弛,是皮肤老化的重要诱因。
防晒剂大概能分成两类。其一多是有机物。它们处于低能量状态时,性质较为稳定,一旦遇到紫外线便会吸收其能量并升级到高能量状态。这种状态并不稳定,多余的能量会以对皮肤无害的形式释放开来,从而恢复到低能量状态。这类防晒剂在和紫外线相互作用时,就周而复始地在高、低能量状态下来回转换,起到保护作用。对氨基苯甲酸可隔绝UVB,但因发生过敏反应的比例太高,已被弃用。如今使用最广泛的有机类防晒剂为辛-甲氧肉桂酸。
另一类防晒剂的成分主要是无机物,比如氧化锌,几乎能阻隔所有UVA和UVB。除此以外还有二氧化钛,可完全阻断UVB以及波长较短的UVA。这类防晒剂如同为皮肤穿上了一面能够反射紫外线的镜子,从而避免其非间接接触光线,造成了严重的伤害。涂抹这类防晒剂后,会有油腻的不爽感。但它性质稳定,适合皮肤敏感的人使用。
在防晒类化妆品中,我们常能看到衡量防晒能力的重要指标———SPF值。这一数值是指暴露于同样剂量的紫外线条件下,涂抹防晒剂和未涂抹防晒剂所产生红斑量之比。也就是说,涂抹SPF10的化妆品后,皮肤具备的防晒能力是未防护皮肤的10倍。不过,SPF值所标识的防护能力仅针对UVB,而不包括UVA。UVA与UVB不仅同样有损皮肤,二者更不可思议的是协同作用,因此消费的人在选择防晒化妆品时,最优选择能同时防护UVA和UVB的产品。所以,你还需要注意化妆品外包装上是否标有针对UVA的PFA值。
化妆品的防晒能力是不是越强越好呢?实际上,过高的防晒能力意味着更多的紫外线吸收剂和反射剂。这些物质并非多多益善。有时会产生皮肤刺激、过敏等副作用。比如美国就规定最高SPF值为30,日本限定为200。
尽管当前使用的防晒剂,安全性有相当的保证,但仍有不少体质特殊或皮肤敏感的人在使用时会存在过敏反应。有些研究报告还指出,某些有机类防晒剂存在雌激素样活性,或有致癌风险。这些看法虽未最终确认,但很多科学家慢慢的开始了新一代防晒剂的研发。